Bjarke Ingels是丹麦哥本哈根BIG建筑事务所的创立人兼设计总监,是年仅43岁的年轻建筑师,但他的才气和名望已经达到了巅峰,席捲全球各大建筑奖项,是年轻建筑人的典範。
影片一开始,以电影全面启动来做为开端,像是在述说着Bjarke的设计理念,传达出他毫不受限、自由翻转的想法。
"Yes is more!” 这句名言是他的中心思想,在这本书中提到:
「从历史上看,建筑已经被两个相反的极端主导:前卫充满疯狂的想法,源自哲学或神秘主义;以及组织良好的企业顾问,建立可预测的和无聊的高标準盒子。建筑学似乎根深蒂固,我们相信在这些直接的对立面之间有第三种方式:一个务实的乌托邦式建筑,以创造社会,经济和环境完美的地方作为一个实际目标,我们致力于投资于激进和现实的重叠。我们试图将焦点从小细节移动到大量体。」
从这里可以感受出他那不拘泥于小节的思考方式。
在台湾,建筑也分为学术派与实务派,学术派致力于研究与创造,而实务派则着力于实际的产出,但这2者间经常出现冲突,这2天与一位开发商朋友聊天,他谈到,我们经常在欧美看到的建筑,是无法在台湾体现的,所以看看就好,我回答他,虽然因国内法规等种种限制,至少我们可以从小地方做起,适时地带入一些元素在作品中,也能把理想逐步地体现在实务中,生活中,我们也有这样的经验,常常一件事情我们都知道,但是却常常做不到,知道和做到其实就是0与100的分别,唯有去尝试才能体验结果。
在BIG的作品中,经常会受到一些批评,像是太拘泥于形式的表现,但仔细阅读他的作品,会发现到其实他除了外在形式的表现外,也很在乎使用者这一块,他希望居住者之间可以有许多的互动,因此设计了许多共用的空间及走道,对于开发商的部分,他也有兼顾到,用一些设计的手法替开发商节省成本,同时创造他想做的概念,达到3赢的状态,这一点,可以从影片中第一个与他合作的开发商口中听到。
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当地因为房租太贵,每年有许多大学生租不起房子,为了让学生能有地方住,BIG为他们设计了货柜屋,打造了在港口的宿舍,租金是一般的一半以下,室内配备了双人床及卫浴设备,除了货柜屋本身是回收再利用的,建材上也使用了太阳能板,节能环保,窗外还能欣赏海景,悠闲时光。我这一次去了南法的Montpellier,想去看看由BIG设计,身处Parc Georges Charpak中的人体博物馆,这一个案子是融合了地景的美妙建筑,从图上看可感受到他要传达与自然融合的意境,可惜现场还看不到东西。
所幸,在台湾我们也可以看到BIG的作品,位于花莲的洄澜湾开发案,是他在台湾的作品,从模型及样品屋中,可以看出他试图形塑山脉的形状,立于天地之间,与蓝天、绿地、河川融为一体,强调与山脉的呼应,并且让绿意能沿建筑而上,透过玻璃可让光线透入,也可把远山近水尽收眼底,柱子的部分较细,像是要维持山形样貌,内部的空间有着错落的楼层和屋顶板,这是要体现他设计的一贯手法,非常期待完工之后。
Bjarke在一个访问中提到:「我们试图以一种固执的方式追求一定的想法,虽然有时候会有失败,但是我们始终坚 持这一点。」正如有时候,我们做了一个设计,不知道能不能成功,但是若不能坚持,那就一定不会有结果,在影片中他也说到,你不能太在意网路上的留言或批评,否则就没办法做出自己,人常常会犯一个错误,批评别人的作品只要几秒钟,但别人完成一个作品却要花许多年,应该要学习别人的优点,看到别人的好处,这样才会提升自己,这一点Bjarke给我们做了一个最好的示範。